鄭澤鑫 劉少忠
2024年12月05日08:31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十二月的中復村,寒風吹拂,帶著幾分凜冽。巍巍松毛嶺上,漫山蒼翠的松林在冬日陽光的照耀下更顯堅韌,映照出一段段刻骨銘心的紅色記憶。
中復村,位于福建省長汀縣,是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素有“紅軍長征第一村”之稱。1934年秋,中央紅軍第九軍團在此與國民黨軍隊展開了七天七夜的松毛嶺阻擊戰。當年9月30日,紅九軍團在中復村觀壽公祠告別群眾,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
走進中復村,“紅軍長征第一村”的石碑赫然矗立在村口,靜靜地訴說著90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2007年,老紅軍、開國少將、軍事醫學科學院原院長涂通今,懷著對歷史的深深緬懷和對家鄉發展的殷切期望,揮毫寫下“紅軍長征第一村”。
中復村周圍是個建筑群落,場館區沒有圍墻也沒有大門,和村子的公祠毗鄰而建。“家家戶戶無門板、家家戶戶無床板”,走進村里會發現,那些老房子的門板參差不齊。當年,為了支援紅軍,中復村的村民們毫不猶豫地拆下自家門板,大的修筑戰壕、小的當作擔架。戰后,這些參差不齊、滿是傷痕的門板,被還到村民手中時,已無法辨認誰是它的主人。90年后,這些門板作為“人民支援革命”的歷史見證,成為中復村別樣的風景。
村里的紅色文化講解員、紅軍后代鐘鳴,現在是“網紅”,常常站在紅軍橋上為前來打卡的游客飽含深情地講解:“人有槍高當紅軍,這一道深深的刻線就是當時的征兵線……”這是歷經風雨侵蝕后,歲月在橋柱上刻下的痕跡。但是,那條高約1.5米的征兵線卻依然清晰。這一條線是步槍加刺刀的高度,它還有另一個悲壯的名字——“生命等高線”。一道深邃的刻線,是當年紅軍征兵的嚴格標準與人民的熱情響應的歷史見證。一幕幕“父送子,妻送夫,兄弟爭當紅軍”的感人場景,曾在紅軍橋上演,“救國不分男女老幼”的故事傳頌至今,仍令人感動。
跨過紅軍橋,走在紅軍古街,腳下的鵝卵石已經被歲月磨得光滑透亮,斑駁的墻面、褪色的木門,街道兩旁的土木結構瓦屋店面,默默記錄著往昔的忙碌景象。
穿過蜿蜒的街道,一座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建筑——觀壽公祠,靜靜地屹立于紅軍廣場左側。公祠始建于明末清初,在雕欄畫棟中盡顯古樸莊重。步入公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牌匾映入眼簾,“紅軍要到北方去抗日反帝!”“蘇維埃與紅軍是真正反對帝國主義的力量”……當年的紅軍標語依舊清晰可見,點亮了人們心中的紅色記憶,成為啟發蘇區人民階級覺悟、凝聚廣泛社會力量的重要工具。
近些年來,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長汀段)的建設,讓中復村煥發了新生。沿著紅軍廣場緩步前行,腳下每一塊鮮紅的地磚都烙印著先烈們留下的足跡,地磚不僅鋪就了一條通往歷史的路,更鋪就了一條通往心靈深處的路,讓人感受先烈們那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循著足跡可見,一座以紅軍戰士為主題的雕塑分布在紅九軍團長征出發地陳列館兩側。雕塑上的紅軍戰士們手持槍炮,目光堅定,仿佛隨時準備為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沖鋒陷陣。戰士們用青春熱血,譜寫出一曲曲壯麗的贊歌。凝視著這座雕塑,不禁讓人心中涌動著無盡的敬意和感慨。
紅色的磚墻,灰色的屋頂,交相輝映,陳列館莊嚴而肅穆。走進正門,迎面便是一組巨大的紅軍戰士群像雕塑。戰士們高舉旗幟、目視前方,無論是拄著拐杖還是背著傷員,都有著相同的眼神,露出共同的信念。好像嘹亮的集結號一旦在觀壽公祠前吹響,他們便會邁著堅定的步伐毅然踏上艱苦卓絕的長征之路。
館內的空氣里彌漫著一股沉靜肅然的氣息。參觀的游客,目光緊緊跟隨講解員,認真聆聽每一句話、每一個細節。柔和的燈光輕輕灑落,映射在那些精心繪制的紅軍長征歷程的圖片和畫作上,紅軍戰士們堅定信念、頑強拼搏、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長征精神,永遠刻在歲月的光影里。
昔日長征出發地的中復村,如今正邁步走在新長征路上。站在這片土地上,耳邊似乎又響起歷史的回音,松毛嶺上那一片片堅韌不拔的松葉,在寒風中挺立著。那段紅色記憶猶如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高高飄揚在老百姓的心中,引領著廣大黨員干部堅定步伐、奮發前行。
?。ㄗ髡邌挝环謩e為:福建省長汀縣人民政府、長汀縣委組織部)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