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二区,国产成人无码中文理论,日韩精品日韩字幕亚洲区,国产成人热舞在线观看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稿件
分享

學習·知行

文脈華章丨從“保下來”到“活起來” 與總書記一起守護中華文脈

彭曉玲

2024年06月01日14:4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以文鑄魂,中華歷史文脈如何賡續?以文弘業,文化傳承怎樣創新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去年6月2日,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戰略高度,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了全面系統深入闡述。

一年間,習近平訪古城、探文脈、看非遺,不斷探尋“何以中國”的時代答案,引領中國走好文化傳承之路。

守根脈

走好古城保護之路

天津古文化街,素有“津門故里”之稱,是天津最早的經濟、文化、商貿聚集地。

2024年2月1日下午,習近平在天津古文化街考察時,同店鋪員工和現場群眾互動交流。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2024年2月1日下午,習近平在天津古文化街考察時,同店鋪員工和現場群眾互動交流。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今年2月1日下午,習近平來到天津古文化街,先后走進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果仁張、泥人張、楊柳青年畫等特色店鋪,了解產品種類、銷售和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等情況。

習近平在考察時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韻味的城市,要保護和利用好歷史文化街區,使其在現代化大都市建設中綻放異彩。

天津保留了大量別具風格的近代建筑群落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天津獨特的津派文化,是時代賦予的使命。

2019年1月17日,在京津冀考察時,習近平就曾來到梁啟超舊居,結合展板聽取天津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情況介紹。他指出,要愛惜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顧客在天津老字號集合店內觀看演出。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顧客在天津老字號集合店內觀看演出。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制度保障——編制《天津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0—2035年)》,形成“一城、雙區、兩帶、多點”的整體保護結構;出臺《天津歷史風貌建筑保護條例》等規范性文件,進一步健全歷史風貌建筑保護的政策法規體系。

創新賦能——堅持市場化運作,實現歷史文化街區更新提升,探索形成“歷史風貌建筑+”模式。同時,推動文化和旅游業態、市場和產品深度融合,為老建筑注入新活力、延續新故事、帶來新人氣。

跨界融合——不斷拓展消費場景,打造平行現實數字化沉浸項目,高標準打造歷史文化街區IP矩陣,搭建數字文旅線上線下共創平臺。

一條古街、一處處歷史文化遺產,連接起過去、現在與未來,蘊含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密碼。

承血脈

走好非遺傳承之路

位于沅江江畔的常德河街歷史悠久,曾毀于1943年的常德戰役。近年來,常德市復原老河街風貌,將此地打造成為歷史文化街區。

2024年3月19日上午,習近平在常德河街考察時,同店主和游客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2024年3月19日上午,習近平在常德河街考察時,同店主和游客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今年3月19日,習近平來到這里,察看各種特色小吃、特產、特色工藝品,同店主和游客親切交流,并欣賞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展示,詳細了解常德老城街道修復利用、城市規劃、水環境綜合治理等情況。

漫步在常德河街,一幅巨型水墨正稿設計圖吸引了習近平的目光。

這幅作品正是潘氏藝術木雕非遺傳承人潘能輝以沈從文名著《湘行散記》為藍本創作的木雕設計圖,他計劃用10年時間將其還原到一根長達10米的巨型紅椿陰沉木上。

“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傳統文化,共同構成璀璨的中華文明,也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習近平在常德河街考察時指出,常德是有文化傳承的地方,這里的絲弦、高腔、號子等要以適當載體傳承好利用好,與時俱進發展好。

潘能輝和妻子胡美華在湖南常德河街展示木雕。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潘能輝和妻子胡美華在湖南常德河街展示木雕。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近年來,常德努力探索“非遺+文旅”“非遺+教育”“非遺+科技”的跨界、跨域、跨業新模式,吸引桃源刺繡、麻質畫、常德木雕等50余家非遺團隊入駐常德河街,打造情景式、沉浸式多元文化體驗,讓國潮非遺融入到市民游客的日常生活之中。

目前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9萬余名,非遺工坊6700余家。

非遺項目以人為傳承脈絡,一代代傳承人前赴后繼,讓文化載體愈發生動。

續文脈

走好文明承繼之路

長城,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文化遺產,也是世界感受和了解中華文明的窗口。

今年5月14日,習近平給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的鄉親們回信,深刻闡釋了長城的獨特價值和守護好長城的重大意義。

“希望大家接續努力、久久為功,像守護家園一樣守護好長城,弘揚長城文化,講好長城故事,帶動更多人了解長城、保護長城,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財富世世代代傳下去,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圖為八達嶺長城。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圖為八達嶺長城。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2019年,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2021年,《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印發,提出著力將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打造為弘揚民族精神、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

近年來,組織實施資源調查、清理長城保護家底;建立以《長城保護條例》為主體、地方專項法規為支撐的法律體系;持續推進長城本體保護,陸續批準長城保護維修項目289項;加大巡查力度,守好長城保護“最后一公里”……古老長城保護傳承迎來了新篇章。

守護好長城,更要弘揚長城文化,講好長城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邊塞史詩劇《天下雄關》帶來視覺盛宴、長城旅游資源引領致富路、研學活動持續開展……各領域依托長城文化資源因地制宜謀發展,不斷續寫文化遺產保護的時代新篇。

目前,我國共有世界文化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總計43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43項。它們星散在錦繡大地上,持續探尋活化承繼之路。

——數字賦能,讓文化“活”起來。“活力故宮”“全景兵馬俑”“云游敦煌”等紛紛上線,AI算法實現文物復原、裸眼3D還原考古現場。

——創新融合,讓文化“火”起來。越劇《新龍門客棧》、舞劇《唐宮夜宴》《只此青綠》、電影《長安三萬里》等頻出爆款;北京故宮、敦煌莫高窟等文博景點一票難求,“為一座博物館赴一座城”越來越熱。

今日之中國,以中華文化特有的語言,向世界展現東方文明古國的文化魅力。

“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一年前,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為文化傳承發展明確方向。

站在新時代遠眺未來,習近平莊嚴宣告:“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必將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

  

制圖:黃卓

(責編:彭曉玲、鄧志慧)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