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3日18:4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圖為山東省濟南市濟陽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統戰部部長牟曉麗在新時代基層黨建創新研討行現場交流會上發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強城市社區黨建工作,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這一表述明確了基層治理的重要抓手,對于堅持加強黨的領導,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功能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濟陽區位于濟南市中北部,與中心城區隔河相望,緊鄰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遙墻機場,是濟南“北跨”戰略主要承載地,2018年經國務院批復撤縣設區,轄2鎮5街道,人口40余萬人,其中城市社區25個,城區人口18.3萬。當時城市黨建工作剛剛起步,城市管理滯后、社區力量薄弱、服務不夠精細一度是我們的真實寫照。針對這些問題,積極學習先進地區經驗,研究制定《濟陽區關于深化提升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等文件,以“三化聯動”工作法為抓手,努力讓城市治理有深度更有溫度,跑出了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加速度”。
一、堅持基礎保障規范化,讓治理根基“硬起來”。按照濟南市委提出的“努力讓群眾生活更美好、努力讓基層運轉更高效、努力讓城市運行更安全”的基層治理工作目標,強化要素保障,全面夯實筑牢基層治理基礎。一是健全規范化組織體系。成立書記、區長任“雙組長”的區委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健全“區委—街道黨工委—社區大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組織鏈條,把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納入黨委(黨組)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每月“大督查、大排名”,定期開展“比武打擂”,實行議題交辦、工作提醒、明察暗訪、約談問責等推動落實機制,促進各項工作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二是優化社區規模調整。一般來說,城市社區合理規模為3000戶至5000戶,濟陽區原有3個社區超過6000戶,個別社區人口甚至超過8000戶,存在“小馬拉大車”的情況,導致社區基層服務治理壓力大。對此,我們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對社區進行“瘦身”,把16個社區優化調整為25個,平均戶數降到4000戶以下,有效推動了社區資源供給與居民需求匹配,服務群眾質量明顯提升。三是開展黨群服務中心達標提升行動。以打造“15分鐘黨群服務圈”為目標,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備、全域覆蓋”的標準,通過擴建一批、提升一批、優化一批的方式,高標準建設25處黨群服務中心,探索建設銀山社區、新元社區等24小時“不打烊”黨群活動陣地,在大型超市、居民小區建立“新新向陽·先鋒驛站”“暖陽吧”等群眾“家門口”黨群服務站點55處,依托“新新向黨”小程序,打造“紅色地圖”線上黨群服務中心,有效解決了服務陣地面積小、功能缺、服務弱等問題,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二、堅持工作隊伍專業化,讓作用發揮“實起來”。城市基層治理核心是人,關鍵靠人。為破解社區力量不足等問題,大力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職業化專業化建設,積極適應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需要。一是配強社區工作力量。針對城市基層力量配備不足的實際,加大社區工作者招聘力度,從2017年城市社區成立之初68人增長到目前374人,每萬城鎮常住人口配備社區工作者超過20人。同時,優化網格設置,建立“2+1+N+X”網格力量配備機制,做到人手1套“民情臺賬”,常態化開展“敲門問需”活動,積極回應群眾訴求,讓“小網格”發揮“大能量”。二是加強職業體系建設。圍繞“選配有制度、發展有空間、待遇有保障、評價有導向”的總體目標,在“3崗18級”基礎上,升級打造“3崗20級”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把專職網格員納入職業體系規劃,社區工作者最高可享受事業編正科級待遇,表現優秀的可擔任社區黨委書記,并且拿出專門名額定向招錄公務員或事業編。2017年社區成立以來,有20名社區工作者被提拔為社區黨委書記或副職,今年又有2名社區工作者在我區“面向本地優秀人才招錄基層公務員”工作中考上了公務員,打破了職業發展“天花板”,有效激發了工作積極性。 在此基礎上,突出“崗、責、權、利”相統一,探索“全科社工+全科網格”服務模式,使社區工作者從“專崗專能”成長為“一專多能、一崗多責、全科全能”的多面手。三是狠抓素能提升。以網格學院、社工成長學院等為載體,開展社區工作者全員輪訓,著力培育講政治、懂城市、善治理、肯奉獻的社區黨建和治理人才。充分發揮市級“優秀社區書記工作室”、區級“先鋒書記工作室”幫帶培養作用,組織優秀社區工作者到先進地區掛職實訓、跟班鍛煉,建立“先鋒書記論壇”,每月組織開展專題研討、經驗分享、觀摩研學等活動,推動社區工作者隊伍能力素質整體提升。
三、堅持服務群眾精細化,讓多元治理“活起來”。近年來,聚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完善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提升精細化治理水平。一是深入開展“一街一品、一社一特”行動。立足破除基層治理難題,積極打造濟陽街道“1169”美好社區治理體系、濟北街道“1+3”基層治理模式,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和服務品質。大力加強社區治理平臺信息化建設,在全市率先引入大數據附加事件算法,利用數據匯總、全域監控、事件識別、網格管理四個平臺,實現電動車占道、非法闖入、濃煙揚塵等10余項問題主動發現、自動上報、及時處置,社區治理由“被動治理”升級為“智能感知”。二是探索打造“聞韶夜話”基層治理平臺。針對群眾“白天忙生產、走訪難見面”的情況,探索打造“聞韶夜話”交流平臺,推動黨員干部利用8小時外時間,與群眾、企業坐在一起、聊在一起,調查研究、集思廣益、化解矛盾、破解難題。活動開展以來,收集意見建議100余條,為群眾、為企業辦實事40余件。三是實行社區為民辦實事項目。確定25個城市社區黨組織書記抓黨建促基層治理突破項目,每個社區每年至少確定10件為民辦實事項目。25個城市社區黨組織堅持每月開展公益市集活動,常態化提供健康義診、愛心理發等服務項目,讓居民在家門口、社區內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公益服務。四是深化“泉城紅色物業建設”。構建“黨建+網格+物業+業委會”協調共治模式,成立多方參與的“同心橋”黨支部,建立物業管理投訴糾紛直辦、聯辦、轉辦制度和物業管理聯席會議制度,構建起各方參與、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創新打造“蜂鳥金管”數字化物業服務平臺,設立社區黨建、維修申報、投訴建議等21個模塊,努力實現群眾訴求網上“一鍵辦理”。今年以來,解決小區基礎設施缺乏、亂搭亂建等問題310余件,“12345”熱線物業交辦件同比下降15%。五是探索建設“工業社區”。濟陽目前有多個特色工業園區,其中,臺灣工業園是全省最大的臺資集聚區和服務臺商樣板區,正加快建設國家級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是長江以北唯一一家國家級對臺合作園區,此外我區濟北經濟開發區還有濟北制造小鎮、生命科技產業園等7個特色的區中園。針對轄區工業園區數量眾多、企業員工需求多樣以及園區內生活性公共服務配套相對不足等治理短板,將城市社區治理理念嵌入工業園區,建成全市首個“工業社區”,設立黨群服務中心、社區食堂、職工公寓、圖書室、健身房等功能室,向園區內的企業和職工提供多元化服務。目前,已幫助園區企業和職工解決生產生活等問題110余項。
百舸爭流千帆競,借海揚帆奮者先。下一步,濟陽區將認真學習先進地區標桿市區的經驗做法,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創新引領,突出抓好組織覆蓋,讓組織有力量;突出抓好為民服務,讓服務不打烊;突出抓好治理體系,讓民呼必有應;突出抓好品牌打造,讓治理更高效,著力推動工作從“有沒有”“做沒做”向“好不好”“優不優”轉變,持續提升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效能。
相關鏈接: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