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1日08:28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朱德同志非常重視調查研究,他經常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他既重視實事求是的調研思想,也注重群眾路線的調研方法。他相信群眾查實情、為了群眾辦實事、依靠群眾定實策,就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工作和生產建設的一些重要問題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見,為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作出了積極貢獻。
“要向上邊反映真實情況,要講老實話,不要報喜不報憂”
朱德指出:“我們一切力量都出于群眾身上,一切辦法也都由群眾創造出來……我們沒有別的本事,我們的本事就只有同群眾密切結合在一起。”朱德一生始終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在一線調研中,他多次向干部強調:“做事情要搞出成績來,只有一個辦法,這就是要把握住正確的思想方法,老老實實按規矩辦事”“你們在生產第一線工作,了解情況多,要向上邊反映真實情況,要講老實話,不要報喜不報憂。”
在1961年中央廣州會議決定開展的農業農村問題集體調研中,朱德選擇四川宜賓作為重點調查對象。針對此輪調研中直接關系民生的重點問題——農村公共食堂問題,朱德秉持“實踐出真知”的理念,較早指出“農村辦公共食堂是個新事物,到底怎么樣,我還要摸一摸。這是一個關系到幾億人口吃飯的大問題”。
朱德一行抵達宜賓,他拒絕乘坐工作人員提前準備好的車輛,步行前往附近的安邊人民公社調查,體察百姓生活真實情況。他與路邊玩耍的小姑娘親切交談:“小鬼,你吃飯沒有?”小姑娘說:“沒吃飽。”朱德又問:“你幾歲了?上學沒有?”“飯都沒得吃,讀啥子書!”小姑娘答完就跑開了。朱德同志很沉重地讓隨行人員直接帶路去附近公共食堂。他走進宜賓民主街大食堂,詢問食堂管理員:“食堂有困難沒有?小孩的生活怎樣安排?老年人吃些什么?”管理員支支吾吾,看看隨行公社干部,猶豫地回答說:“沒得好多困難的,娃娃和老年人都有吃的。”朱德同志看出端倪,直截了當地問:“你們能吃上飯不?”管理員不敢作聲了。朱德望著大家說:“要實事求是嘛,這兩年你們受了苦,中央已經知道了,正在研究解決的辦法。”隨即,他主持召開座談會,繼續深入了解實際情況。
經過多方面調查了解,朱德如實向中央匯報了他的建議:“在農村里糧食要分到各家各戶,愿意在農村公共食堂里吃飯的就入食堂;不愿的就在家吃。不要強迫命令。”當年6月,中共中央修改并公布了《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實際上取消了公共食堂制度。朱德和其他領導人主持的調查研究,讓中央掌握了農業農村農民的真實情況,這些調研對放寬農村政策,克服嚴重的經濟困難,創造了重要條件。
“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
朱德指出:“必須密切地聯系群眾、依靠群眾,凡事要和群眾說清道理商量著辦。”“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只顧國家、集體,不顧個人,就不可能有國家、集體的發展。只有把三者的利益正確地結合起來,群眾才有生產積極性,不要怕農民富,農民沒有吃、穿,家都顧不了,哪能建成社會主義”。他指出:“無論工業、農業,都要想方設法發展生產,這是最重要的”,因為“只有生產的東西多了,一切矛盾才能解決”,“如果不給群眾增加福利,群眾是不會關心生產的。要使群眾的生活逐年有些改善,才能使群眾的生產積極性鞏固下來,并得到發揮。”
朱德一生堅持做人民公仆,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中,他在調研中關注群眾疾苦,體察群眾需求,幫助群眾解決大量實際困難。
從1951年到1966年,他向黨中央提交了108份反映各行各業實際情況的調研報告,其中98份報告由他親自主持形成,內容涉及各領域各行業,多是符合實際的建設性意見,解決了人民群眾大量實際困難。
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城家家戶戶都是用煤炭做燃料,每天清晨,大街小巷飄著煤炭燃燒發出的臭雞蛋味,四合院胡同里煤渣遍地,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沉重的負擔。朱德等領導人對此開展調研,并推動開辦了北京焦化廠,生產清潔能源,提升群眾生活質量。焦化廠建成后,1959年11月,朱德到廠里調研,親臨生產一線,親切慰問工人。他對這一關系群眾冷暖的問題時時放心不下,此后,又分別于1961年11月、1963年11月、1971年11月和1972年11月,專門挑選北京進入供暖季這一特殊時點,先后四次調研北京焦化廠,專程了解供暖燃料生產情況。1974年11月,88歲高齡的朱德第六次到北京焦化廠調研,并對安全生產和工人生活作出了指示,了解工廠和工人實際困難,幫助他們解決現實問題,同時為北京市能源利用和供暖系統建設提出建設性意見,為中央各類決策提供了大量一手資料。
“同群眾一起創造出許多新的辦法,把工作推向前進”
朱德指出:“一定要密切聯系并依靠群眾,相信群眾的力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事情辦好、把國家建設好;不然我們就會一事無成,就會犯錯誤,就會使黨和國家受到嚴重的損失。”朱德同志關注新中國各項建設事業,經常深入基層,進行調查研究,問策于民。對海南島的開發建議就是朱德開展調查研究,問策于民的成果。
朱德先后兩次專門到海南島調研考察。第一次到海南島調研是在1957年1月。他在海南進行了長達20多天的考察,認為海南具有得天獨厚的水路交通資源和山地資源。從功能方面,許多港口既可軍用又可民用;地理位置方面,“很多外國船要來”,鄰近香港,歐洲來船便利;國際交流方面,海南島還可成為出口基地。結合調研實際,他致電中央建議開發海南,充分發掘海南的區位優勢。1957年11月,朱德以海南島為例,在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召開的全國山區生產座談會上專門作了題為《必須重視和加強山區建設》的講話,強調要根據山區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綜合開發。海南調研形成的山區開發模式成果成功轉化,為全國山區建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有效方案。
1963年1月,77歲的朱德第二次到海南島。他深入了解海南島的自然資源,指出:“所談所見,說明了海南島的地上和地下資源十分豐富,許多物資都便于出口,極有發展價值和發展前途,只是勞動力比較缺乏。這樣好的地方,我以為只要財力所及,即應積極組織力量從速進行開發。”“全國唯有這樣一個寶島可以大量發展熱帶經濟作物,即使多下點本錢也是值得的。”考察后,他形成了《關于開發海南鐵礦的報告》《增加出口產品,發展海南經濟》《關于海南情況的報告》等調研報告,并再次向中央建言開發海南。朱德的海南調研,體現了他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遠見卓識。
(摘編自9月11日《北京日報》 秦睿/文)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