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26日09:42 來源:新華網
3月30日,渤海之濱。天空蔚藍澄澈,海面碧波萬頃。這一天,彭士祿院士的骨灰被撒入大海。彭士祿將與他熱愛的核潛艇相伴,永遠守衛著祖國的大海。
今年3月22日,這位96歲的老人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面對這么多頭銜,彭士祿更喜歡稱自己“永遠是一頭核動力領域的拓荒牛”。
一個準則:只要祖國需要
彭士祿的父親是共產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彭湃。
3歲母親犧牲,4歲父親就義,童年兩次被國民黨抓進監獄,先后輾轉被送到20多戶百姓家里寄養;14歲參加革命,成為一名抗日小戰士;1940年被送抵延安,一邊參加勞動,一邊刻苦學習。
如此特殊的成長經歷,讓彭士祿對國家和人民的感情無比深厚。彭士祿說:“我雖姓彭,但心中永遠姓‘百家姓’。”
1956年,在蘇聯學習化工機械即將畢業時,彭士祿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當時中央決定選派一批優秀的留學生改行學習原子能專業。面對愿不愿意改行的問題,年輕的彭士祿堅定地回答:“當然愿意,只要祖國需要。”
從此,他的人生就與祖國的核動力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只要祖國需要”,成為他一生的行為準則。
從第一代核潛艇,到大亞灣核電站,再到秦山二期核電站,無不傾注了他的汗水和心血。
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提升功率試驗期間,他把被子搬進廠房,24小時連軸轉,以便隨時發現、分析試驗中出現的各種情況,當場解決問題。
核潛艇系泊試驗和航行試驗時,他隨艇出海,臨行前,對妻子說:“放心,這次一定能成功,我有信心。萬一喂了王八,你也別哭。”
49歲那年,他在工作中突發急性胃穿孔,胃部切除了四分之三,但他不到一個月就出了院,又開始超負荷工作起來。
不居功、不求名、不逐利,彭士祿將畢生智慧都傾注于科技報國上;奮斗不息、躬耕不止的精神,無時無刻不澎湃著信仰的力量。
“也許因是屬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不做則已,一做到底。活著能熱愛祖國,忠于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彭士祿這樣說。
彭士祿(前右二)到工廠調研(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兩件大事:造核潛艇、建核電站
“我一輩子只做了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一是建核電站。”彭士祿表示。
核潛艇被認為是捍衛國家核心利益的殺手锏。上世紀50年代,美國、蘇聯等先后擁有了核潛艇。
1958年,中國研制核潛艇工程啟動。曾經,人們寄希望蘇聯給予核潛艇研制技術援助,但蘇聯沒有答應。毛主席提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彭士祿受命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當時,只有幾張模糊不清的外國核潛艇照片加上一個玩具模型——我國在核潛艇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識近乎為零。
沒有核潛艇資料,就參考國外核電站搞理論研究、方案設計;缺乏核專業人才,就邊研究邊打造人才隊伍;為了驗證一個參數,他們常常三班倒,夜以繼日地連算好幾天……
作為技術總負責人,彭士祿被人們稱為“彭拍板”“彭大膽”。他說,凡事有七分把握就“拍”了,余下三分通過實踐去解決。
84歲的彭士祿在三亞度假時仍在搞計算(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科技人員最珍惜時間,時間是生命,是效益,是財富。有些問題只有趕快定下來,通過實踐再看看,錯了就改,改得越快越好,這比無休止的爭論要高效得多。”他說。
采用什么堆型?建不建陸上模式堆?面對一系列的尖銳爭論,彭士祿力主建設陸上模式堆,進行核動力裝置的各種性能試驗。雖然這比直接建核潛艇要額外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但這樣能進行科學驗證,充分釋放風險,確保核潛艇研制一次成功。這一思路最終被采納,并成為確保我國核潛艇順利研制的關鍵一環。
中國人創造了世界核潛艇史上罕見的速度。1974年8月1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被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列入海軍戰斗序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讓核能服務于社會、實現和平運用核能,是彭士祿等核動力專家的心愿。
上世紀80年代,國家決定引進國外技術設備,建造內地大型商用核電站項目。彭士祿擔任總指揮,又全身心地撲到核電站的籌備和建設中去。
他提出大亞灣核電站的投資、進度、質量三大控制,為大亞灣核電站的上馬打下了良好基礎。
在秦山二期核電站籌建時,彭士祿提出光靠外國不是辦法,向中央領導建議“要‘以我為主,中外合作’建設核電站”。
“后來就確定搞60萬千瓦,自力更生、以我為主來設計建設秦山二期核電站。”彭士祿說,“一定要把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
三個心愿:永遠心系祖國核事業發展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彭士祿這個名字,和他從事的工作一樣,一度都是國家的最高機密。
直到幾十年后,隱姓埋名30年的彭士祿,才作為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走進人們的視野。
有人稱彭士祿為“中國核潛艇之父”,他堅決不同意。“對我來說這是貪天之功,我不接受!”彭士祿說,“我充其量就是核潛艇上的一顆螺絲釘。”
2017年,彭士祿獲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卻毅然將全部獎金捐獻出來,作為人才獎勵基金,獎勵在核動力領域取得重要創新成就的年輕人。
女兒彭潔跟父親開玩笑:“你獲獎得了這么多的獎金,給我點多好。”彭士祿跟孩子說,這個錢也不是自己的,而是國家的。自己是吃“百家飯”長大的,這一生都要盡全力回饋祖國。
晚年的彭士祿說,他有三個心愿——
一是盼望祖國早日擁有更加強大的核潛艇力量;
二是盼望祖國早日成為核電強國;
三是盼望祖國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早日圓了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的中國夢!
這三個心愿中,“祖國”是貫穿其中的關鍵詞。
從自主成功研制原子彈、氫彈、核潛艇,到建設秦山、大亞灣等一批先進核電站,再到自主研發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幾十年來,我國核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背后是以彭士祿為代表的一大批核工業人的無私奉獻。
2020年1月15日,中國核工業創建65周年。已經95歲的彭士祿念念不忘的還是國家的核事業。“我們核工業必須做大做強,新一代的核工業人,要努力加油干,你們是最棒的。”
后輩應繼傳星火,不負先賢望白頭。
在老一輩核工業人耕耘、開荒的大路上,中國核事業正繼續澎湃前行。(記者:高敬、張泉)
相關專題 |
· “時代楷模”彭士祿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