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是第二十二個中國記者節。就在幾天前,黨的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的女兒、新華社原國際新聞編輯部干部瞿獨伊,迎來了百歲生日。 這位賡續紅色血脈的革命先烈后代,立足本職崗位,勤勤懇懇奉獻,書寫了一名共產黨員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風范,也為廣大新聞工作者做出了示范、樹立了標桿。 1928年,年僅6歲的…[詳細]
柴云振在作報告。 新華社發 他先后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雖然戰功赫赫,他卻悄然回到老家四川省岳池縣農村,在田間地頭揮灑汗水,從來不提自己的功績。1984年,這位戰斗英雄終于被找到。 他就是“七一勛章”獲得者、中國人民志愿軍“特等功臣”“一級戰斗英雄…[詳細]
今年秋季新學期的開學典禮上,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中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2008年9月1日當天,天安門廣場上升起的五星紅旗。那一天,是華坪女子高中第一次開學的日子。面對國旗,校長張桂梅(見圖,新華社記者李賀攝)帶領學生們鄭重宣誓:我們會用生命來保衛我們的國旗,我們會用生命來保衛我們的祖國! 張桂…[詳細]
六月二十三日,在北京的家中,瞿獨伊(左)和女兒李曉云向記者展示家人的相冊。 新華社記者 才 揚攝 黨的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的女兒瞿獨伊,今年100歲了。 1935年,瞿秋白唱著他自己翻譯的《國際歌》從容走向刑場時,瞿獨伊才14歲。瞿獨伊年少就繼承了父親的革命事…[詳細]
魏德友在邊境圍欄處抵網巡邊。 本報記者 李亞楠攝 汽車沿著柏油路在廣袤的草原上飛馳。幾小時后,只見一座小院孤零零矗立在空曠的草原深處。門口立著一塊牌子,上書“守邊人”三個大字。小院主人魏德友和老伴劉景好聽到聲音迎了出來,伸出的雙手粗糙而溫暖。 花白的頭發,…[詳細]
藍天野近照。 本報記者 王昊男攝 舞臺之上,他是話劇《茶館》中的秦二爺、《北京人》中的曾文清……他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表演風格、自成一體的導演藝術。舞臺之下,他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表演藝術家、導演,是以無私之心投身社會公益的共產黨員。他傳承藝術藝德,發掘和培養一大批…[詳細]
在哈爾濱市老年公寓房間中,崔道植在進行痕跡檢驗實驗(六月八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 松攝 看痕知槍,觀彈識人——在新中國公安刑偵事業中,練就一雙“火眼金睛”的崔道植是一個傳奇。 崔道植,黑龍江省公安廳刑事技術處原正處級偵查員,我國第一代刑事技術警察、中國首…[詳細]
黃寶妹在上海的家中翻看自己做紡織女工時的老照片(六月十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 穎攝 采訪黃寶妹時,90歲的她剛剛從社區衛生中心回來!耙辉缇腿ゴ蛄说诙樢呙,我們全家人都接種了新冠疫苗。中國疫情防控做得好,靠的是黨的領導,靠的是大家團結努力、聽黨的話!” …[詳細]
黃文秀生前的工作照(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正是給砂糖橘樹疏枝的時節,走進廣西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只見不少村民正頂著烈日在果園里忙碌。 “這些砂糖橘是黃文秀書記帶領我們種下的致富樹!贝逦瘯魅伟嘀侨A說。黃文秀是廣西田陽人,2016年從北京師范大學碩…[詳細]
黃大發在村旁的高速公路大橋下(6月16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 續攝 在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原草王壩村)的中心廣場上,一群游客正圍著一位老人合影,他就是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很難想象,山后懸崖峭壁上那條綿延近10公里的水渠,竟然是眼前這…[詳細]
郭瑞祥在大連家中讀書。 劉 丹攝(新華社發) 北京受勛歸來,“七一勛章”獲得者、遼寧省軍區大連第十六離職干部休養所離休干部郭瑞祥——這位101歲、黨齡84年的老黨員一如往常,每天最重要的事便是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了解國際國內形勢。“不學習怎么能跟得…[詳細]
“尋戰斗英雄柴云振!”1984年9月,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很多報紙都刊出一則相同的尋人啟事。 尋人啟事不足百字,卻令人好奇。啟事尋找的是志愿軍“一級戰斗英雄”、抗美援朝特等功臣柴云振(見圖,資料照片),他到底有著怎樣的傳奇人生? 記者來到四川省廣安市岳池縣,走進一棟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舊樓,…[詳細]
他堅守“人可以離休但共產黨員永不會離休”的承諾,帶領黨員群眾護林造林,建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他把群眾當親人,十余年捐資助學、扶貧濟困,幫助和帶動革命老區人民脫貧致富;他嚴格自律,淡泊名利,倡導優良家風,始終保持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他就是四川省原達縣地委副書記周永開(見圖,新華社記者王曦攝)…[詳細]
西藏隆子縣玉麥鄉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上世紀很長一段時間,玉麥鄉僅有卓嘎(見圖,本報記者徐馭堯攝)和她的父親桑杰曲巴、她的妹妹央宗一戶人家,被外界稱作“三人鄉”。 幾十年來,卓嘎秉持“家是玉麥、國是中國”的堅定信念,以抵邊放牧、巡邏的方式守護數千平方公里的國土,國旗掛遍走過的每一條路,踐行了“再…[詳細]
林丹(中)日前來到軍門社區“陽光朵朵”少兒托管中心,看望放學后在這里托管的小朋友。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攝 “昔日紙褙軍門前,今日文明一枝花!蔽挥诟=ǜV菔兄行牡能婇T社區,曾是一整片木屋區,房屋老舊,鄰里糾紛、案件頻發;如今,這里變成了和諧美麗的模范小區,獲得…[詳細]
巍巍喀喇昆侖,座座雪峰聳峙。這里是祖國的西部邊陲,也是守衛和平安寧的一線。 在位于喀喇昆侖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某機步營營區門口,矗立著一座由原營長陳紅軍和戰士們親手制作的雕塑,這座雕塑由拳頭和戰車組成,象征著“鐵拳”永遠守護在這片雪域高原。 陳紅軍(見圖,何生盼攝,新華社發),新時代革命軍人的杰…[詳細]
陸元九在指導科研人員。 資料圖片 “回家了,終于回家了!”1956年6月,當陸元九帶著妻兒終于站在闊別多年的祖國大地上時,他的心中無比暢快。 上世紀40年代,陸元九遠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1949年,他成功獲得博士學位,但他始終沒有忘記的是,“自己是中國…[詳細]
張桂梅(右二)在家訪時與學生家長交談。 王秀麗攝(新華社發) 今年高考期間,云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中校長張桂梅又登上了微博熱搜,視頻畫面讓人動容:她拖著病軀、忍著疼痛站在風雨里,為學生壯行加油;她躲進辦公室、隔著窗戶,目送學生高考結束離校,“年齡大了,還真受不…[詳細]
在中日友好醫院的病房里,一位百歲老人常常喃喃呼喚著“白大夫”。他曾與白求恩大夫并肩作戰,在他的手臂上,至今仍有一道白求恩親手為他縫合的傷口瘢痕。 他就是辛育齡(見圖,資料照片),中日友好醫院首任院長、新中國胸外科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辛育齡把全部精力獻給了祖國的醫學事業,被譽為“白求恩式的醫生”…[詳細]
高原午后的暖陽,照著靜謐的房間。這里是青海省高原醫學科學研究院中心實驗室。 約定的時間里,過道上慢慢走來一位老人,頭頂藏式氈帽,身披白大褂,左胸上別著工作證,還有一枚黨員徽章;內穿一件酒紅色毛衣,熟悉吳天一(見圖,新華社記者張宏祥攝)的人都知道,那是女兒給他織的,已經穿了20多年。 聽說吳老…[詳細]
初見李宏塔(上圖,新華社記者周牧攝),這位72歲的老人雖滿頭銀發卻精神矍鑠,走起路來步伐穩健。李宏塔是安徽省政協原黨組成員、副主席。他當過兵、做過工人,而后又在共青團、民政、政協等系統工作。他傳承紅色家風,始終艱苦樸素、清正廉潔、以嚴治家,在工作生活中始終與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處,是黨員領導干部忠誠…[詳細]
買買提江·吾買爾在學習政策文件。 新華社記者 丁 磊攝 買買提江·吾買爾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寧縣溫亞爾鎮布力開村黨支部原書記、村委會原主任。從1981年走馬上任,到2001年因病離任,一干就是20年。2006年,布力開村在伊寧縣被列為集中整治重點村。鄉親們希望…[詳細]
樸素而整潔的房間內,一身志愿軍戎裝掛在老戰士孫景坤的床邊。這是孫景坤(上圖,劉海東攝,新華社發)住進遼寧丹東市光榮院后的唯一要求。他最愛穿的,仍是這套軍裝。 年近期頤,褶皺的臉上寫滿歲月的痕跡,但每當國歌和軍歌旋律響起,老人總是目含敬意,深情致以軍禮。這一刻,老戰士神采奕奕。 孫景坤,遼寧省…[詳細]
雖已退出外交一線工作,76歲的劉貴今(見圖,新華社記者陳曄華攝)仍記掛著廣袤的非洲大地。 出生于1945年的劉貴今,矢志奉獻對非外交工作,在對非外交崗位堅守、耕耘近40年,長期在非洲國家常駐,年逾七旬仍為深化中非合作發揮余熱,是首位中國政府非洲事務特別代表。積極推動建立中非合作論壇機制,…[詳細]
廷·巴特爾介紹科學養殖知識。 本報記者 丁志軍攝 夏日的錫林郭勒草原,綠草青青、鮮花遍地。驅車行進在薩如拉圖雅嘎查,一片綠毯般的草場出現在記者眼前!斑@就是廷·巴特爾家的草場。他把草場劃分為若干小塊,科學輪牧,每塊草場都能得到相應的修復時間!币返南驅Ц嬖V記…[詳細]
清晨起床、工作、早餐,工作、午飯、短暫午休,工作、晚餐、看新聞,工作、休息……生活如鐘表般規律,半個多世紀以來,呂其明(見圖,資料照片)一直在堅持著同一件事情——音樂創作。 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交響樂作曲家,著名電影音樂作曲家,上海電影制片廠藝術委員會原副主任呂其明,先后為200多部(集)影視…[詳細]
石光銀(左)和孫子石健陽在狼窩沙生態治理區修剪樹木。 本報記者 龔仕建攝 6月的陜北大地,林木蔥蘢。 陜西省榆林市定邊縣的狼窩沙生態治理區里,69歲的陜西省定邊縣定邊街道十里沙村黨總支原書記、陜西石光銀治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石光銀,正手握斧子,為樹木修剪枝…[詳細]
艾愛國 資料圖片 一把焊槍,能在眼鏡架、金項鏈上“引線繡花”,能在紫銅鍋爐里、電機輪骨架上“修補縫紉”,也能給導彈、戰車、潛艇“把脈問診”……不管什么材質的焊接件,不管多么復雜的工藝、多么嚴苛的標準,只要艾愛國出馬,就基本沒有拿不下的焊接活兒。 在湖南華菱…[詳細]
王蘭花在翻閱志愿者日記。 本報記者 劉 峰攝 她待人熱情溫暖,做事雷厲風行,被不同年齡段的社區居民親切地喚作“王奶奶”“王媽媽”“王阿姨”“王大姐”。她叫王蘭花,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金星鎮“王蘭花熱心小組”黨支部書記、“王蘭花熱心小組”慈善協會會長,今…[詳細]
王占山近照。 本報記者 程 龍攝 這是一位戰功赫赫的百戰老兵。 1929年,戰火紛飛的年代,王占山出生在河北唐山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6歲加入民兵組織,18歲入伍,19歲入黨,他先后參加遼沈、平津、衡寶、兩廣戰役戰斗和抗美援朝等,出生入死、英勇殺敵,4次受到…[詳細]
閱歷豐富的“老船長”王書茂。 宋國強攝(人民視覺) 高身量、厚脊背、寬腳板、大手掌。初見王書茂,就覺得眼前這個健碩的潭門男人是個敢作敢為的硬漢子。 多年來,王書茂積極參與南沙島礁建設,在南海維權斗爭中沖鋒在前,不怕犧牲、寸步不讓,堅決捍衛我國領…[詳細]
1999年,馬毛姐(中)在給學生們開展革命傳統教育。 資料照片 個頭不高,頭發花白,鮮紅的黨徽別在胸前……初夏,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西園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記者見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支前英模的杰出代表、聞名全國的“渡江英雄”馬毛姐。 1949年渡江戰役中,年…[詳細]